———写在《温故知幸福》出版之际
梭洛说过:“只有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散文集《温故知幸福》的作者关亚杰就是一个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的人,正是由于她的坚持不懈,才取得了她生命里程碑中一个个既定目标的实现。如今关亚杰的散文集《温故知幸福》将出版了,使得她多年来的一个梦想,终于得以实现,这是她在快乐的追求中又一次获得的成功,我由衷的为她表示祝贺。伴随着《温故知幸福》的写作过程,我有幸成为这本书的第一位读者,既已满足了先睹为快的喜悦,又为她勤奋耐劳,笔耕不辍的精神所感动。
《温故知幸福》这本书凝聚和展示了作者充满激情、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风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感恩的情怀,沿着时光的隧道,把我带进了她那熟悉的生活和人生境界。读着她的作品,仿佛就生活在她的童年、亲人和朋友中间,那种久违了的浓浓的淳朴民情和厚重般的大地情怀重又在心中缭绕。人生就是一幅风景画,关亚杰将记忆中的风景,通过流畅的笔端,用诗歌、散文的形式,在纸墨上倾泻出来。在用文字堆砌的一个个风景里,在随风飘去的年轮中,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快乐的歌声、幸福与微笑、感恩的情怀、还有困惑与迷茫、挫折与失意,坚强与成功。这些都是关亚杰心灵的足迹,是她对生活的真实写照,读后让人感到质朴、亲切、自然。读着她的诗文,就象在和她进行着情感上的沟通和心灵上的交流。从她娓娓的述说中,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时常被她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发自于内心的真挚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所感动。
我和作者相识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她在市政府研究室工作,作为市政府的智囊部门,承但着为领导出谋划策,为全局工作谋划思路,提供参谋意见,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决策和决策实施现状作出评价提供跟踪策划等。能够置身到这个人才济济的行列中已属不易,而关亚杰硬是凭着自己的执着追求和勤奋努力,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成为被公认的“才女”,更令我尊重和敬佩。
相识近三十年,自以为对亚杰非常了解了。在我的印象当中,她是一个有主见、有自信、有魄力,办事干脆利索的一个人,在读了她诸多的诗歌散文之后,我第一次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走进了她的心灵深处,这时我才发现我对她的了解远不止这些。她的感情是那么的温柔细腻善良真诚。从孝敬老人到照顾重病的爱人,从怜悯无私到乐于助人。很难想象,外表刚毅的她会为朋友的一场病变而瞬间泪水滂沱、哽咽不止;她的内心世界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洒脱无羁。她会象孩童一般放下手头的一切游泳唱歌疯玩个够;爱说爱笑的她又会为写一篇好的作品,在电脑桌前冥思苦想,一声不响的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我想也许这种收放自如的性格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吧。
亚杰有着较丰富的工作阅历。从教师到团委书记,从基层到机关,从副科到正科,从副处级到正处级,无论在教育局、研究室,在法制办还是司法局,每到一处她都把能力发挥到极致,把工作干得风声水起,精彩不断。起伏的人生经历、丰富的工作阅历,为她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民生、感知世间人情冷暖的机会,也使她的综合文字能力和文学写作水准不断提升。在市政府研究室工作期间,她的调研文章经常在《人民教育》《教育探索》《黑龙江教育》上发表,有的还得到有关领导批示,进入政府决策。其中撰写的《农村教育改革探讨》一文获得1990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市唯一获得此项殊荣和成就的女同志。年过半百,她在司法局任副局长期间,依然不用扬鞭自奋蹄,多次受到省司法厅的表彰奖励。退休后,从小就痴迷文学、爱好写作的她,开始汇集长年累月的文化积淀,进入具有自己创作风格的文学天地,并不断有作品问世,已成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温故知幸福》是关亚杰人生经历的一个缩影。从这本诗文集里,我们见到了一个女人事业上的艰辛和在成功道路上踽踽独行的足迹。刻苦钻研,孜孜以求,一直是她奋进中的动力和源泉。面对困难与坎坷,她没有自卑,没有退缩,没有随波逐流,反而更加激发了她“一定要有真本事,永远要堂堂正正做人”的斗志,这段经历都写在她的作品“心迹”、“难以忘怀”当中。
忆念亲情在本书中占据了重要分量。从《父母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生命》到《我的舅舅》,从《搬家记》到《幸福一家人》,从《生命的礼物》到《见证外孙成长》,在一篇篇饱含深情的回眸中,作者抒发着对家庭、对亲人至善至美的眷恋和发自于心底的真情厚爱。
叙述友情是本书中的另一个看点。作者热爱生活,感情奔放,为人豪爽真诚。她精力充沛、爱好广泛、喜欢交往。和她在一起如一缕春风,总能让身边的人受到乐观亲切的感染,所以她的朋友很多,大至耄耋老人,小至愚妄顽童,还有踌躇满志,奋进中的青壮年。这些我们都可以在她的作品《红娘业绩》《朋友是自己选择的亲人》中感觉得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有恩不忘,知恩必报的情怀。
《温故知幸福》的精华之处在于《选择》。在《选择》这一篇里,浓缩了作者在经历与感悟中得以升华了的境界与智慧、道德与坚守。愿熟悉、关心并与作者共同工作过的同志和朋友们,都能够关注和喜欢这本书,并成为这本书的读者,读后引发积极的思索乃至与作者产生共鸣。也愿亚杰笔耕不辍,今后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以此来感恩生活,回报亲人、朋友和社会。
(佳木斯供稿)
俄讯
热点
旅游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最美龙江微信号
最美龙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