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整整十二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依然如昔,已深深的根植在我的脑海里。
曾经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机械工业系统提起父亲石福义,可谓赫赫有名,这源于50年代初父亲亲自组建了以中国保尔“吴运铎”同志名字为荣誉的全国着名先进班组——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吴运铎青年铆焊组”。
1956年吴运铎为父亲题字
翻阅《佳木斯市志》和《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厂史》可以清晰看到父亲的足迹,十几年来,父亲作为班组组长,带领全组同志刻苦钻研,共实现技术革新616项,解决产品质量问题121项,攻克重大质量难关17项,由他们小组加工的联合收割机23个关键部件优质率达97%以上,产品合格率达100%,年均创造经济价值339万元。先后自行设计制造出龙门式点焊机等,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当时JL-1065、1075联合收割机创国家银牌,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农机系统质量信得过班组”。父亲小组确立的“三不”、“三比”,即:不计时间、不争报酬、不怕困难;比技术、比风格、比奉献的“组风”在当时全国机械工业系统全面推广。父亲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标兵,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父亲的先进事迹。
1956年父亲所在的班组,被国家第八机械工业部命名为:吴运铎第一青年铆焊组。同年在在北京怀仁堂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上,年仅23岁的父亲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在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吴运铎被邀请为“吴运铎第一青年铆焊组”名誉组长。
父亲身体力行,孝敬老人。当时联合收(原农机厂)每周四休息,实际上能休息一次很不容易,但只要一有时间,或节假日父亲都会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去爷爷家劈柴、洗衣、买菜、做饭等。一边干活一边兴致勃勃的向我们讲述厂里技术革新和获奖情况,每每这时爷爷奶奶脸上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我们对父亲的崇敬也由然而生。
父亲工作勤奋,爱厂如家。妈妈在世时曾对我们说过,父亲一心扑在技术革新上,常常同工友们一道吃、住在车间里,不分昼夜、无论寒暑,忘我工作在生产一线。我们兄弟姐妹5个,有三个出生时,父亲没有在场,但却从没有听到妈妈的一次埋怨。可见,父亲的军功章也有妈妈的一半,离不开妈妈默默无闻的辛勤支持和帮助。
父亲生活俭朴,不慕虚荣。当时全家七口人只靠父亲一人的微薄收入维持,记忆中父亲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干净的工作服,一块上海牌手表整整戴了三十年。我们兄弟三人从小都是父亲给理发,鞋破损了都是由父亲亲自缝补,且是小的捡大的继续穿。后来我长大了渐渐体会到了当时家中的贫寒和父母的艰辛。
父亲忘我助人,无私奉献。八十年代实行福利分房,工厂考虑到父亲对工厂的贡献,决定给父亲一套房子。但是父亲多次将机会让给比较困难的、居住条件差的同志。而我们一家三代五口却长期居住在不到三十平方米的房子里,直到集资建房时居住条件才得到改善。
父亲没有过高的学历,从不讲什么大道理。但他常说:“我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有多年的党龄,我是劳动模范标兵,省政协委员,组织上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当劳模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奉献。我要忠诚党的事业,踏实诚恳做人,绝不能向组织要代价、要报酬”。
父亲严于律己,注重家教。1981年我高考落榜,进入联合收技工校。1983年毕业分配时,有的工厂子弟被分配到了科室工作,或者到好的工种车间。而我被分配到了又苦又累又脏而且昼夜倒班的机加车间,当了一名车工。按当时父亲在厂里的威望,完全可以说句话把我安排到理想的部门,可父亲却没有这么做,令我闷闷不乐。父亲语重心长对我说:“年轻人吃点苦算不了什么,多学点本领、技术比什么都重要。没有本领,怎么能为国家做贡献啊!”
说实话,当时对父亲的做法,我并非真正完全理解,甚至有些抱怨。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深深的读懂了父亲,不仅仅是读懂,而更多的是敬佩。父亲用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我们的心中竖起永远的丰碑。
父亲为人楷模,精神永存。由于父亲年轻时终日劳累,积劳成疾,晚年患了不治之症。面对病情父亲极其淡定,心怀两大愿望:一是去一趟北京,再一次重温给他很高荣誉的神圣地方;二是回山东老家再一次体味给他生命的地方。2004年秋,我和两个哥哥一同陪伴父亲实现了他的愿望,使他最终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父亲患病期间全国总工会、原机械工业部、省政协领导及我市领导多次看望父亲,并询问需要解决的困难。但父亲始终还是那句话:感谢党的培养,感谢组织的关怀,我什么困难都没有。并叮嘱我们兄弟姐妹,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绝不允许向组织提过分要求。
2005年9月父亲在病危之际,将我们兄弟姐妹叫在一起,把他珍藏多年的《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以及作者吴运铎亲笔题词郑重的交给了我们。父亲用微弱颤抖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这是我最珍爱的财富,一生都在努力做,你们要传承。”伟大的父亲,他所走过的道路处处闪烁着忠诚、实干、奉献的精神。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我们心中竖起永远的丰碑。
“一个真正的人,他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他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他对胜利的回答是谦虚”。多么朴实无华的话语,多么铿锵有力的誓言,多么崇高珍贵的境界。几十年来它不仅感染、鞭策、激励着几代人砥砺前行,作为时代精神,也一定能够激励着后辈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进。
吴运铎的题字
(佳木斯供稿)
俄讯
热点
旅游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最美龙江微信号
最美龙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