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者其人
郭屹宸,本名郭阳,字腾阶,男,汉族,生于1992年2月,中共党员,毕业于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系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二九〇农场民政局办事员。曾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黑龙江省2012年度大学生道德模范、黑龙江省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典型、黑龙江省三好学生,萧红文学院优秀学员荣誉称号,曾先后在《北大荒日报》、北大荒股份网发表诗歌、散文。
黑水自石勒喀河经额尔古纳河向东流去,天池驰下,一条松花水向东奔至松原后向东北而去, 两水汇处是为三江口。两水向东数十里而不混,黑黄分明,是为混同奇观。 这江水汇流之处途径西南岸一个地方名为二九〇的边城时,支流向西南而去是为蜿蜒河,河边有洼地,高低不平,固人称,高台子是也,高台子附近曾有汉墓金墓出土,固又称古城。蜿蜒河流下去,东高西低,故向西南而滋润了这座叫二九〇农场的边镇。二九〇农场南连绥东乡,西连忠仁乡,北边便与俄罗斯隔黑水相望。夏天,人们若向黑水岸边走去,则只需要十来里路就到了边境。黑水如龙,涛涛向东,北岸森林密布,没有屋房,仅有哨所二三。水床为大坝作成。黑水浑黑墨绿,河谷左坡与平原融为一体,令人难以觉察,而右坡与小兴安岭毗连。它进而沿着一条峡谷似的狭窄通道穿越小兴安岭,深度和速度遽增。其下游在低矮的、河水漫溢的两岸间奔流,进入一片浩茫的沼泽,水道将地面切割开来,上面点缀着湖泊和水塘;黑水宽约一公里上下,丰水期可达三公里上下,河床多分支,水道变得很宽。黑水中的鱼有三花五罗,但是仅透过表面江水来看这是无法计数的。每当我驻足江畔,耳畔总会回绕起祖母的音容笑貌为我讲述当年黑龙江与荒草垫子的故事。当然还有二九〇与两位知青儿子的故事。
朋友,你来过北大荒吗?你来过二九〇吗?
那是一片辉煌而又富饶的地方,那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满的历史的土地。这片土地上养育了近三万人口,其中有两位孩子为了保护母亲和兄弟姐妹将身躯化作泥土,将血肉融入江河。正因为有了这两位孩子,二九〇农场才会傲然挺立在苍茫的两江交汇的平原之上,两位烈士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北大荒不屈的脊梁。
回溯那遥远的年代,北国风雪呼啸,草甸荒寒,曾让多少人望而却步;江险而林密,天气变幻莫测,使多少草莽英雄望而生畏,让多少侵略者止步不前。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毛泽东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就这样有一位来自北京的青年和一位来自苏州的上海知识青年,在四十九年前的一个夜晚,收拾行囊,登上列车奔赴边疆。一星期后,年仅18岁的吴保家 和20岁的韩振民,来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今为黑龙江农垦总局宝泉岭管理局二九〇农场。
刚到八团,韩振民和吴保家都被分配到了三十连任战士,距离边境线仅有五公里。两人身材都很瘦弱,却能扛起一百八十斤的麻袋上车,后来在副业连帮忙,能每肩挑四码的砖坯并在三块跳板的情况装窑,面颊上的汗水,肩上的勒痕 丝毫没有动摇这两位青年对农场的热爱,反而更加激发起奋发向上的勇气。
1969年4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从各个生产团抽调200多人去修筑二龙山到抚远的公路,带队人是蔡明镜,韩振民、吴宝家也在200人队伍之中,韩振民负责烧水,他每天先把水从辘轳井上打上来,烧开之后挑担往来工地送水。每天需要两百多担。而吴宝家因为年龄尚浅被安排为保管员。
正如《二九〇之歌》所唱,来吧来吧,垦荒的战友,相聚在开拓的旗帜下。集合我们的青春和意志,让那我们血汗和智慧,在这里开花。正如二九〇农场最高峰元宝山一样, 825平方公里的二九〇农场像一个聚宝盆,她将怀抱里的五个营场和52个连队及蜿蜒河独立营像那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俄边境线上闪烁着奇丽的光彩,那是上天给予开发建设者的最高恩赐,更是三千名解甲归田重上战场的转业军人、及大学毕业分配来此的科技人员,当然还有热情如火的内地支边青年和南来北往的城市知青们,他们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铸就的人间奇观和历史丰碑。一个饱受近一个世纪战火摧残的亚洲文明古国的农业生产正如四百年前的女真完颜部落一样悄悄的克服困难在两江水韵之间崛起,农业现代化的曙光正在这片荒原上耀眼,千百年来饱经苦难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小康梦想,正在这片土地上实现。
“你们都是没当过兵的城里娃娃,我们这些都是当过兵的,我现在是你们的营长。同志们,在战场上打冲锋,党员官兵是冲锋在前,还是缩在部队后面呢?(全场回答:当然在前面!)那么开垦北大荒呢?(全场回答:也冲在最前面!)遇到困难怕不怕?(答:不怕!)用生命保卫珍宝岛行不行?(答:行!)”三营长与下属们的对话总是那么铿锵有力。
说到困难,现在就有一个具体问题要解决。来到二龙山修路的城市知青很多,汽车运不过来。有的同志建议:不坐汽车,走路,走三四天,到了正好就可以修路,权当热身。我看这个建议很好,不知道大家同意不同意?(全场响起惊天动地回答:同意!)好,明天早晨就出发!”
请记住这个日子吧,1969年4月13日。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建军史上、中国垦荒史是最雄壮的一幕:数以万计的下乡城市知识青年背着行李,走向没有路没有村落的亘古荒原,他们边走边唱起了一支自己的的歌:
一颗红心交给党,保卫珍宝岛上战场。
六十年代英雄汉,上学读书好儿郎。
儿女离家要北上,响应兵团北大荒。
用拿书的手拿起锄头,让拿书的手去冲锋战场。
让血染的军装,受到兄弟姐妹和芳香泥土的赞赏……
当时两个人卸一台老解放牌汽车的一车石头仅用三分钟左右,全是知青修路,修的路段长120公里,时间为半年左右,从冰天雪地的3月份一直到入冬才回来,凌晨烧水的时候便能看见道路两旁的装甲车,当时韩振民和吴宝家的想法很简单,只想尽快修好这条路,因为这条路是通向珍宝岛的路。是通向保家卫国的路。
当时只有20岁的韩振民练习劈材,由此可见他做事的执着,当时医生胡光启教他针灸,因为当时他手臂上受过伤,通过针灸,把手臂治好了。
他们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进山伐木,他们冒险进入防卫苏联构建的珍宝岛公路,拆解炮弹打制农具。人们更不能忘记1970年的1月,两位相继牺牲的吴保家和韩振民烈士。吴宝家牺牲的那天是1970年1月19日,那时正值军事演习,当时自制炮弹需要检验,吴保家率先提议由自己志愿检验,结果炮弹发射时意外爆炸,吴宝家就这样将自己的身躯奉献给了这片脚下的黑土地,年仅二十岁。
爆炸现场很是惨烈,韩振民和几位战友挑拣了吴宝家烈士的遗体。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三天之后,1970年1月21日,韩振民也在爆破演习中牺牲,年仅二十二岁。韩振民的战友将其遗体挑选时才看到血肉模糊的脚趾早已经冻伤太久。大家将韩振民与吴保家相邻的葬在烈士陵园内,后来农场重新修葺二位烈士的英雄冢。因为两位烈士的遗体已经不完全,所以他们的亲人只能捧着照片痛哭,全场的干部群众及学生青年每逢清明节及建军节都会前往烈士陵园祭扫。他们两人保卫着近三十公里的边境线及开垦的65.2万亩耕地在冰雪中呜咽,他们坟茔前那一棵棵的青柏松林在凛冽寒风傲然挺立……
俄讯
热点
旅游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最美龙江微信号
最美龙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