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大美黑龙江-大美黑龙江 jrs电脑直播_极速体育无插件直播_jrs直播极速体育

美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篇

阚烽:“土地爷”的别样大荒情

发布日期:2017-09-12

  文者其人

 

  阚烽:1974年生。北兴农场中学体育教师,兼足球教练。爱好广泛,尤爱文学。工作训练之余,喜欢读书、学习。偶来灵感也班门弄斧的写几篇所谓文章,零星见报。

  在北兴农场这片黑土地上,说起何立勇可能还有人不认识,可一提起“土地爷”,大伙就都知道。何老今年78岁,虽已退休多年,但因为他对北兴农场的突出贡献,他为农场土地测量奉献一生的事迹仍留在北兴人的记忆里。

 

  “土地爷”的由来

  何立勇,江苏南京人。 1957年,18岁的他随知识青年下乡来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三十二团。因为文化水平高(高中毕业)被直接选送到土地测量培训班。正值北大荒开发建设伊始,修路建点儿,疏通河道架设桥梁,开荒种地大荒的第一代拓荒者们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土地测量方面的技术人才奇缺。何立永在土地测量学习班一毕业就立即投入到农场的各项测量工作中,这一干就是8年。1965年,阔别家乡8年之久的何立勇才回到南京探望父母。再回到北大荒之后,一干又是10年。18年里,经何立勇亲手测量的河流、公路、居民点儿涵盖了北兴农场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倭肯河的上游有一条河叫做窝棚河,就是因为何立勇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量时,在河边搭建了简易的窝棚而得名。北兴农场至红兴隆管理局的公路以及因特殊政治原因而修建的师指挥所、后方医院的选址都出自何立勇之手。

  当然,北兴农场广袤的土地也离不开何立勇。当年的很多开荒部队为了解决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都在拼命,甚至玩命地开荒拓田,但难免在双方的边界划分上产生分歧。问题越来越突出,后来反映到了农垦总指挥部。边界划分涉及很多方面,但土地测量的数据是最有力的划界依据。于是,何立勇便成了解决土地划分问题的关键人物,纷繁复杂困难重重的土地划分问题在他的参与下都得到了平稳的解决。为此,农垦总局特意为老何颁发了奖章。鉴于何立勇的突出贡献,北兴农场的老少爷们儿们送给他一个响亮的绰号——“土地爷”。

  不一样的家教

  当年,何立勇为什么会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来到艰苦的北大荒,这就要从他的家庭说起。何立勇出生在一个不折不扣的革命家庭。父亲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游击队长,新中国成立后,在江苏省民政厅任副厅长。这位久经考验的老革命家教极严,跟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与石林的父子关系一样,他希望儿子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国效力。然而,从小活泼好动的何立勇却不这么想。何立勇认为在哪都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特别崇拜战斗英雄的少年何立勇,每天都关注报纸上有关朝鲜战场上的战况消息。1952年,抗美援朝志愿军战斗英雄报告团华东分团到达扬州。正随父在扬州上学的何立勇与报告团在街上偶然相遇,为了能与英雄们见上一面,少年何立勇追赶着军车一口气跑十几条街,一直追到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的大门口,并在大门口站着等了好几个小时。少年何立勇的行为受到了报告团团长的注意。问明缘由后,何立勇受到了大家一致称赞。报告团破例实现了他的一个愿望——到何立勇所在的小学做了一天报告。隔天的《扬州晚报》头版头条就刊登了战斗英雄怀抱何立勇的大幅照片。聪明睿智、意志坚定的何立勇一时成了拥军小明星。在之后的日子里,少年何立勇还收到了一百多封从朝鲜战场上寄来的志愿军战士的来信,何立勇的事迹在志愿军战士们中间传颂。

 

  不难想象,要把这样一个热血男儿“派”到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去种地收粮,其难度可想而知。可是父亲的政治攻势实在过于强大,何立勇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但直到这时候才真正领略到了共产党人不怕困难战胜一切的那股子劲头。此时,在何立勇的心里,滴水成冰的北大荒也没有父亲可怕。何立勇迫于压力极不情愿地离开了家乡南京前往几千公里之外的北大荒。谁能想到当时一肚子委屈的他,一到北大荒竟然就撇不下了。

  撇不下的北大荒

  1957年,18岁的青年何立勇离开繁华都市长途跋涉一路向北。愈行愈冷的天气,渐渐荒凉的景象确实让一些大城市里来的知识青年们望而却步。一路上知青队伍不断减员,到达密山军垦总指挥部时,跟何立勇一起来的十多个知青就只剩下了三个人了。何立勇硬着头皮继续前进,被分配到金沙农场(即现在的八五五农场)一分场(即现在的北兴农场)。由于聪明好学,进步飞快,土地测试培训班结束后,何立勇立即成了农场的土地测量骨干,成了农场离不开的人才。

  那时候的北大荒自然环境非常好,白山黑水,成片的原始森林,“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是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何立勇一下子被大荒的原始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更热爱自己的工作,他白天测量,晚上不顾疲倦继续学习测绘知识。当时农垦部提出了实现四化的口号——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水利化的设计蓝图是要修建五个大水库。何立勇所在的地形测量队任务极其繁重,为了向农场交出满意的答卷,他克服水土不服以及严酷的气候条件没日没夜的工作。在几十年的测量一线工作期间遇到的突发险情不下十几次,翻车、坠河树倒屋等九死一生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险情就有五六次。远在南京的母亲坐不住了,年事已高的父亲也有些不忍,他们主张何立勇返城,并着手为何立勇做回城的准备工作。何力勇却不想回去,他舍不得与自己朝夕相处并肩战斗的战友们(有的已经牺牲);他舍不得自己心爱的测量事业;他舍不得这块辛勤工作已初见规模的黑土地。即使险情不断,即使年迈的父母对他日夜思念,即使心爱的女儿因无人看管被火盆烫伤了手,后来留下终身残疾,他还是义无反顾的留了下来。他只是把女儿送回南京父母那里就医就匆匆又赶回了农场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去了。

  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过得飞快,1999年,何立勇退休。当年初到北大荒的小何如今成了何老。几十年里他只探家几次,他把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北大荒的黑土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何立勇的三个儿女除了女儿回到南京爷爷奶奶身边,他的两个儿子也留在了北兴农场,作为第二代垦荒者继续为建设更美的北大荒而奋斗。

  值此北大荒开发建设70周年之际,我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当初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北大荒的垦荒者们。不管你们从哪里来,不管你们因何而来。是你们的满腔热爱,是你们的无私坚守,是你们的辛勤耕耘,是你们的流血的牺牲,才创造了今日辉煌的北大仓。北大荒的历史丰碑上永远镌刻着你们的名字,北大荒的黑土地里融入了你们血浓于水的一生深情!

 

  采访结束时,何老亲自给我煮面条。看着他小心地把掉在锅外面的面条捡起来放回到锅里去,我忽然惊奇的发现,在与何老聊天的两个多小时里,他所讲的人物、事件居然都是50多年前的事,那么多人的名字、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都说得清清楚楚,从这一点上我们也不难看出,何老当年对北大荒的一片深情。我非常佩服何老良好的记忆力,更佩服他不畏艰难,几十年不离不弃的执着和坚守,为北大荒开发建设而放弃回城的心胸和魄力!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1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