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大美黑龙江-大美黑龙江 jrs电脑直播_极速体育无插件直播_jrs直播极速体育

美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篇

赵永仁:“插根筷子也发芽”

发布日期:2017-09-15

  文者其人

 

  赵永仁,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退休前为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政研室主任。从教十六年,后来一直在工厂机关和政府机关工作到退休。工作期间,经常有论文发表在国家二,三级期刊上,并主编过“北大荒明珠”一书。退休后常练习写作,以求生活丰富多彩。

  “北大荒的土地哟,肥到了家,插根筷子也发芽”。这是北大荒诗人杨荣秋写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着名诗句,看似荒诞,但确有其事。

  那时,杨荣秋老师刚从部队转业到八五三农场。初春时节,他们到很远的田间去劳动。中午时分,炊事员挑着担子送饭来了:一头是筐,装的是馒头;另一头是铁桶,装的是汤菜。炊事员给每人带来了一只大碗,但是没带筷子。这饭怎么吃?这点困难难不倒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老兵们。他们从河边的柳丛中折来柳枝,再一折两半,一双双筷子就成了。那时候柳树刚刚泛青,水分很少,很容易折断。吃完饭,老兵们顺势把柳条筷子插在了地头儿上。当时谁也没有在意,也没有人想到柳树就是这样栽成的。过了一个月再去这个地方劳动的时候,大家惊喜地发现,当初的“筷子”已经发芽了,新的柳枝已经破土而出。这让当时已在国内文学界小有名气青年诗人杨荣秋感慨万千,美丽的诗句脱口而出:“北大荒的土地哟,肥到了家,插根筷子也发芽”——对黑土地的挚爱发自肺腑,溢于言表;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这首诗像号角鼓舞了一代垦荒人,也为北大荒文化的发展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诗歌中赞美了北大荒的土地肥沃,却省略了开垦的艰辛;把丰硕的成果呈现给世人,却不提劳作撒下的汗水。这就是我们的父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北大荒人。

  北大荒的土地肥沃是不争的事实。千百年来广袤的沼泽地岁岁枯荣,腐质变成泥炭,又慢慢地演化为作肥沃的黑土地,这是大自然的丰功伟绩。但是要把千里沼泽变成良田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过程漫长、艰难、复杂。没有国家的坚定意志,没有一只过得硬的队伍是很难成就的。可以说北大荒的土地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水里“捞”出来的。这是几代北大荒人不懈努力创造的奇迹。

  北大荒的土地肥沃是不争的事实。开垦的前几年不用施肥,庄稼就十分茂盛。作为北大荒土生土长的一代人,我们亲眼目睹了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海绿浪滚滚,也亲耳聆听了齐腰深的豆田里悦耳的铃声,也曾和父辈们一起分享过丰收的快乐。但是,我们也曾经历春季里秋翻地刮过的“沙尘暴”,亲眼目睹了盐碱地里长不高的庄稼,也曾为不断下降的地力发愁。土地也是有生命的,它也需要休养生息。它的“肥”不是取之不尽的,不能一味索取,不能竭泽而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耕地少的可怜。不可能像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那样用3~5年休耕的方法以恢复地力。如何避免土地沙化,恢复和保持地力是近些年北大荒人全力以赴解答的世界难题。应该说我们的答案是完美的,结果是理想的。我们不断地调整种植业结构,通过推广旱育稀植技术,倾全力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水田化有效地解决了土地沙化,实现了稳产高产,优质高效。通过秸秆还田,深松免耕,测土施肥,改良土壤等一系列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实现了土地的永续利用。北大荒人以每年300亿斤商品粮,保证一亿人口温饱的骄人业绩令世界瞩目。

  结果喜人,莫忘了过程的艰辛。且不说保持和培肥地力是一个长期的科学实验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付出的代价和努力不言而喻。仅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就拿水稻推广来说吧,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江平原上稻浪滚滚,可当年我们吃大米是要用白面去鲜族屯儿兑换的。

  一九九二年正月十六,我们跟随总局局长刘文举去友谊农场现场办公。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大面积、大力度推广水稻种植,实现“以稻治涝”。我们调查的对象是友谊九分场。这里是典型的低湿地平原,是最适合水稻种植的。从一九八九年推广水稻种植,三年不见进展。当时每改造一亩水田,总局补贴九十元,政策扶持的力度很大却不见成效。现在九十元钱是个不起眼儿小数儿,当年可是个大数。那时候我们国家的年财政收入还没到“万亿”,农垦系统尤为困难。我印象最深的是机关系统为了保证发工资,有时候要向企业借钱。上级大力度扶持,为什么还推不开呢?通过深入调查,我们了解到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们习惯了麦豆生产模式,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省工省力;二是水田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种植过程需要大量人工作业,垦区地多人少,缺少劳动力;三是技术服务不到位,种、管、收都有不少问题。没有实现高产高效,职工没得到实惠,没看到希望。因此是头一年旱改水,第二年不少地块儿又恢复成旱田了。

 

  这次调研过后,总局进一步完善了政策,在以优惠政策从地方引进一定数量的水稻户发挥示范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农垦科学院、农业管理部门、水利管理部门、农机制造企业的优势,逐级展开系统的技术培训,水田机械的引进、研发、制造,水利设施的完善配套。加大扶持力度,推广力度,加强领导与监督。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水稻种植实现了全过程的机械化、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听到水稻户会降低垦区人口素质的排外论调;也见证了工厂化育秧、钵育摆栽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广;也分享了稻农增产增收的喜悦。水稻的成功推广,使垦区实现了由一百亿到三百亿商品粮的跨越,促进了垦区的稳定与发展。

  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知道刘文举局长这么一个人了,历史的波浪已经把他推远。但他在我头脑中印象是永远鲜活的。我忘不了佳木斯火车站对面农垦总局办公楼那一间朴素的不能再朴素,没有一件新家具的局长办公室,那个衣着朴素、平易近人、个头不高、精明干练,为垦区奉献了终身的老人。正是他们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垦区的今天。我想历史不会忘记他们,那万顷稻海会为他们永远歌唱。

  “肥到了家”的黑土地是北大荒人永远的骄傲;创造了北大荒精神的英雄群体是我们后来人的骄傲。

 

  在社会这个庞大的体系中,不但需要栋梁之才,也需要红柳这样的灌木。这种伴水而生的植物,其庞大的根系对堤岸防护起到了巨大保护作用。在不宜耕种的低洼地里它也是不可多得的经济作物。它的枝条从古到今一直为人所用,是编织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小到农家火炕上的烟笸箩,装干粮的饽饽筐,到干活儿用的土篮子、簸箕;从老井打水的柳罐,矿工用的安全帽,到精编的柳条箱;如今各种精美的柳编装饰品,到欧洲人喜欢的篱笆墙。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柳编已成为很多人发家致富的一大产业。柳枝全都有用,即使是最不成材的枝枝吖吖,边角废料也是农家的好烧柴。

  红柳不畏生存环境艰苦,不需要谁去精心照料,虽不能成经天纬地之才,却也浑身是宝。它不求荣华富贵,只是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全部。这宝贵的优良品质不就是“插根筷子也发芽”的插柳人——那些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垦荒者的真实写照吗?

  当时最流行的一首歌叫“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歌是这样唱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叫我守边卡,扛起枪杆儿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也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口号,更是年轻人的自觉行动。正是这样一代人在王震将军的号令下,在亘古荒原上扎下营盘 ,艰苦奋斗,默默坚守,献了终身献子孙,才成就了今天北大荒的伟业。

 

  我认识杨荣秋老师是在一九九二年农场经济管理学会的年会上。当时他已年近花甲,身体依然硬朗。老人个头儿不高,穿着半截呢子大衣,戴着礼帽,一副绅士模样。腰板儿溜直,不胖不瘦,皮肤黑红,眼睛不大,目光有神,平时的话语不多。他是《农场经济管理》杂志社的编辑,农场经济管理学会的常务理事。虽已年近花甲,依然为农垦经济的发展在理论上不断地深入探讨着。起初别人给我介绍时,我还没太在意。到了晚饭的时候,他们一帮老战友聚在一桌儿,酒酣之际谈起了当年开发北大荒的那些往事,杨老师激动起来了,可谓是神采飞扬,诗兴大发,出口成章,语出惊人,字字珠玑,全场为之震撼,掌声一阵接着一阵。此时我才真正领悟到什么叫才华横溢,什么叫学富五车。崇拜之情犹然而生。正是这样一批优秀的前辈成就了辉煌的北大荒文化,助推了农垦事业的发展。

  屈指算来,已有二十多年没见到杨老师了,您的身体可好?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1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