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大美黑龙江-大美黑龙江 jrs电脑直播_极速体育无插件直播_jrs直播极速体育

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览

先秦吃茶 春秋煮茶:古人喝茶花样多

发布日期:2017-06-13

  古人也像我们这样喝茶吗?当然不是!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冲泡饮茶方法是从明代开始才确定的。

  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唐代以前的古人是怎么喝茶的:历史上有记载的吃茶鼻祖是上古时期的神农氏。《神农本草》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茶。《衡州图经》有云:“荼陵者,所谓山谷生茶茗也。”这里的荼陵,就是今天湖南的茶陵,此地以产茶闻名。不过先秦时代的人民是拿茶当做一种休闲食品来吃的,他们会把茶叶直接放进嘴里嚼,以消除劳累之后的疲乏。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将茶树枝条和芽叶一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掉茶汤。  这就是粥茶法,所谓粥茶法,就是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

  这种茶叶“菜汤”味道苦涩,由此被称为“苦荼。”

 

  《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到了西汉时期,人民开始改良粥茶法。他们会添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和茶叶一起熬煮,用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自身的苦涩,但是这依然没有脱离粥茶法的范畴。

 

  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把茶叶碾成粉末熬煮。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文章《荈赋》就诞生于晋代。“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从此,饮茶之风慢慢进入上流社会。

 

  到了唐代,用茶叶磨粉煮茶的“末茶法”已经盛行。后来,“末茶法”又流传到扶桑。日本人对末茶法奉为至宝并发扬光大,称为“抹茶”。

 

  茶圣陆羽就生于唐代,他的《茶经》中有云:

  “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又说:“碧粉缥尘非末也”。由此可知,此时的茶末虽然细,但是还没到细碎如粉的状态。他还在《茶经》中记载了“煎茶法”,即先在风炉上的茶釜中煮水,等水微沸之后,就将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随即用特制的竹筴搅动,等到茶沫满溢之后,将茶汁酌入茶碗中饮用。煎茶的过程中,可以依照个人口感加盐来调味。用煎茶法饮茶时以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特别口渴,就不值得喝了。此处所说的“风炉”是陆羽亲自设计的一种茶具。其状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多为铜或铁铸造。炉内为泥壁,炉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风,是以称为“风炉”。窗孔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氏茶”字样,只因“伊公”伊尹是公认的烹饪始祖,开发出用鼎做饭的方法,而陆羽则认为在懂得生活方面,自己可以与伊尹并驾齐驱。

 

  此外,唐朝的人们还开始将茶叶制成茶饼。茶饼的制作方法相当复杂:分为 “采”、“蒸”、“捣”、“拍”、 “焙”、 “穿”、 “封”七道工序。

  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阳还没升起,露水未干之时,采”下茶叶,放进专用的甑釜中“蒸”煮,  随后,将蒸后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团饼“焙”干,最后将茶饼“穿”起,“封”存。唐朝拍制茶饼,必须使用相应的模具,称为“规承”。这其中,“规”为铁制,形状为圆型或方型 ,“承”也称“台”,一般用石头做成。

 

  到了唐代后期,一种更加新颖的饮茶方法被发明了出来。此法将茶末置于茶盏之中,另在茶瓶之中煮水,待水煮沸后,再持茶瓶注入茶盏中冲点,此法被称为“点茶法”。此法最早见载于晚唐苏廙的茶书《十六汤品》。所谓《十六汤品》,是将茶的煮法分解为十六种,将煮水的沸滚程度分为三种,注水的缓急又分为三种,茶器种类的不同再分为五种,连煮水用的薪炭燃料也可分为五种,由是共计十六汤品,且都是点茶之法。

 

  点茶法格外重视点汤的技法,强调注水时水流的通畅,水量的适度,落水点的精准。在点茶的过程中,还要用特定的工具不停地击拂,以求生成浓郁而悬浮的泡沫,如细腻的积雪般覆盖在茶面上,经久不散。看来卡布奇诺也是受了我们点茶法的影响啊。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1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