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就我省而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形势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更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的必然要求。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多模式并存发展
以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产业融合的主体,是满足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目前,我省的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较初级的阶段,存在产业融合链短、附加值偏低等问题。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现代技术、创新理念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多模式并存发展。
从内部来看:一是加快技术渗透型融合。一号文件中指出,应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继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促进农业内部融合。鼓励经营主体依托农业优势资源,优化农业内部种植养殖结构,探索生态循环型发展新模式。深入贯彻执行《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围绕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开展试点示范,坚持农牧结合,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格局。
从外部来看:一是引导功能拓展型融合。要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度假、养老等功能,促进农业功能由生产向生态、生活领域拓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2017年,我省的阜宁镇、五大连池镇等8个地区入选了住建部公布的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如何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好、居住成本低、就业半径短等优势,是我省特色小镇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支持产业链延伸型融合。积极推进农业内外联动,加快发展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实现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目标,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大力支持特色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目的。
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
一号文件强调,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支撑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制度设计、机制创新等方式,引导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积极发展家庭农场。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农户在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我省应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具体可通过加强对农场主的培训指导,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家庭农场通过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式,发展电子商务、农产品直销等新型营销模式。
二是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坚持合作社归农户所有、由农户控制、按章程分配的办社原则,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与社区、超市、企业、学校进行直供直销对接。政府应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农社对接,积极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农民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民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
三是重点发展龙头企业。从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入手,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建设现代物流、营销和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2017年5月,我省农业委员会出台了《关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进入“黑龙江大米网”销售的通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支持我省龙头企业的运营发展。今后政府应加大对省级农、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资本运营,引进工商资本,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兼并、联合和重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辐射作用。
激活多要素产业融合动能
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土地、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多要素协同发力。在制度保障下,激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有利于切实解决我省农村存在的土地流转率低、财税支持不足、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一是健全用地制度。农村产业规模化经营是确保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而我省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率依然较低,因此尽快破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土地瓶颈至关重要。政府可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建设用地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设立报批的绿色通道,缩短供地、审批流程,并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和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二是加强财税支持。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产业融合项目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可通过加大对项目需要的生产场地、加工场所、运输设备、电子商务智能终端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等方式,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培养专业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一号文件建议通过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途径,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培训支持力度,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以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鼓励企业家和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和从事产业融合项目开发。
俄讯
热点
旅游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最美龙江微信号
最美龙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