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亦有道”,这话出子春秋时期着名黑帮头子柳下跖,这个意思很明确,就是“盗贼也讲道义”。
但土匪山贼具体是怎么个道义法,就没有统一的说法了。流传最广的是“七不夺,八不抢”,而关于这“七不夺,八不抢”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唐代时东北的土匪就规定:盲、哑、疯、瘫、僧、道、尼不抢; 同是“胡子”不夺,娶媳嫁女不夺,送殡不夺,搬家不夺,山沟不夺,码头不夺,鳏寡,孤独不夺,医生不夺。另外在这些之外,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进京赶考的举子不抢。
书生在历史上总是柔软的样子,古时候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因此每个书生都会进京赶考,这个路途是非常漫长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住的离京城那么的近。出远门家里肯定会给他足够的盘缠,即使在穷都会挤出一点当盘缠。
历史上从来不缺山贼,拦着路就要钱,按道理来说,这种柔弱的小书生是最好下手的了,可山贼们从来不打他们的主意。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即使当山贼也是有自己的规矩,他们有十不抢,七不夺的规矩,其中有条规矩是学士不夺,书生也是学士的一份子。
?
山贼为什么不抢呢?其实说起来非常的简单,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是一个书生被山贼抢了之后,九死一生参加了考试,考取功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来荡平这些山贼。看到这里应该知道山贼为什么不抢进京赶考的书生了吧。
三个字,怕报复。本来山贼当的好好的,抢了个弱书生,可偏偏这个书生考取了功名,那人家能不报复吗?而且当地官府知道,都会立马来灭了这些人的,给书生一个交代,同时还能够赢得民心,所以这事当地官府很乐意做的。
举子们为了安全,沿途也会给自己插个旗子,诸如“奉旨会试”啥的,沿途招摇,表明身份,他们可以沿途受到官府很好的照顾,沿途驿站也会行个方便,这些人都是登记在册的,老百姓对于这些人也是非常恭敬,毕竟他们将来随时可能就是官员了,土匪们看见他们还是敬而远之比较好。
俄讯
热点
旅游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最美龙江微信号
最美龙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