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读:岁月经得起打磨,时光耐得住寻味。这是一位老人的回忆录,同时也是哈尔滨这座城市年轻时的样子。
序言: 母亲已届耄耋,她出生在上世纪廿年代旧中国的哈尔滨,当年大批俄罗斯人侨居这里。姥姥家所居住的南岗区是俄罗斯人聚居的地方。做为当时的少数中国居民,姥姥一家便成为众多俄罗斯侨民的睦邻。他们朝夕相处,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打破了原本和平安宁的生活,一些俄罗斯人被迫离开中国,离开哈尔滨。
母亲从儿时起,就得到来自异国的邻居,热情善良的俄罗斯大叔大婶们的恩泽,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于潜移默化间接受了俄罗斯的文化习俗,在与异国小伙伴的嬉戏玩耍中,于不经意间学会了一口纯正的俄语。所有这些对她的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了方便。当然,在文革中也因此遭遇了麻烦。
童年留给母亲的记忆是美好的。老人经常向晚辈讲述她的童年趣事,从中我体味到中俄文化的交融,也见证了中俄友谊之渊远流长。久而久之便萌生了记录这段历史的想法。在我的一再要求下,母亲终于提笔写下了八十年前那如烟的往事。 以下是母亲的回忆,字里行间饱含着母亲对俄罗斯邻居的怀念与眷恋,本人对该文略加删改,着重展示其趣味性的一面,以飨读者。
2009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也是中国的俄罗斯语言年。语言的交流对中俄友谊的存续与发展至关重要。从母亲童年的生活到参加工作,几十年来,在与俄罗斯人的交往过程中,无不体现出语言的魅力。
母亲的童年在快乐美好的时光中飞逝着,来不及回味来不及思忖,转眼间,就长大成人了。在成长的岁月中,始终交织着与俄罗斯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它已成为母亲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赋予母亲很多,从结婚、生子到工作,她与俄罗斯朋友始终互相牵挂着,她们快乐着彼此的快乐,悲伤着彼此的悲伤,留下了一生不能忘却的记忆。 以下继续母亲自己的回忆... ...
与俄罗斯人交往二三事
1937年姐姐考上了铁路电话局,并给了套房子(在公司街33号),是年,我们全家搬到了那里,邻居仍旧是俄罗斯人,男主人也在铁路局工作,一家三口,有一女儿Наташа(娜塔莎)光阴荏苒,转眼到了1940年,我已经18岁,准备出嫁了。俄罗斯大婶送给我一个大大的水果盘,到了结婚那天,乐队一到门前,大婶急忙跑过来,搂住我大哭,爸爸不断地擦泪,妈妈泣不成声,姐姐也在哭,直哭得我更加舍不得离开家、离不开亲人和朋友。上了车,一直哭到福泰楼饭店,如同上法场一般。写到这里,手中的这只笔真的形容不出我的感受。中俄两国人民之间那感人的一幕幕,至今仍记忆犹新。他们虽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在我心中,他(她)们永远是我的亲人。
1945年前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教堂街(今革新街)遇到了原来的邻居 Дуся 大婶,她的境况看起来很不好,我百般邀请她到家里去,她说今天不行,过几天我一定去。唉,可怜的大婶。我很清楚她不会来的。其后,我逢人便打听大婶的消息,大家都不认识她,过了半年,找到一位俄罗斯老太太,她说在文昌街小木器厂院内有一个搞家政的,但不知姓名。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了,果然是大婶。老人家的眼睛变得和盲人一样,一间小屋,集体厨房,屋内没有床,估计在那个小沙发上睡,我的心特别难受。过了几天,我买了二斤点心再去看望老人,她告诉我想吃鱼,不喜欢鲶鱼,我答应了。令人遗憾的是,还没来得及送去,老人就死了。这件事深深地刺痛着我,她曾经像母亲一样爱我,多年来,我一直深感愧疚,始终难以释怀,觉得对不起老人!
1946年,我去 Мельникава 大叔(Дуся 大婶的前夫)的列车段办公室,去看望叔叔。刚进门向大叔问好,老人说,把手伸过来,他握住我的手大哭起来,我清楚,叔叔是想起自己的儿女。女儿长我四岁,儿子长我两岁。女儿已不知去向,儿子吸毒,死在了上海的马路上。老人哭得很凄惨,男儿有泪不轻弹,到了这个地步,他的心早已碎了。
老人把我送到局人事科,科长是一位俄罗斯军官,高高的个子,带着一副金边梅花肩章,显得很威武。面对他口试般的问话,我一一回答了。最后他问一句,你在家做什么,我回答他,什么也没干。这位科长板着脸说,你天天嗑瓜子吗?风趣的问话使我哭笑不得。最后说,你先去三棵树工作,一个月后把你调回局里。
在回家的路上,走到博物馆时,迎面过来一个貌似蒙古人模样的军人,他狎侮地伸着手对我说,Ты моя паришня (你是我的姑娘),吓得我飞快地奔回家中,大病了一场。去三棵树工作的事便不了了之。
回忆这段历史,内心是痛苦的,对他们的思念挥之不去,始终铭刻在我的记忆中。爸爸在他们的帮助下多次调动工作,从火车站到俄罗斯小学再到铁路局,工作一次比一次好。 当我们给予别人帮助时,常常会很快遗忘。但当我们受人恩惠时,我们总是心存感激和感动,难以忘怀。
1951年,经人介绍,我到自来水公司工作,被安排到窗口,接待外来办事人员。当时哈市有部分白俄罗斯人,如南岗区沙曼屯、香坊区,养牛的居多,以卖牛奶为生。他们的用水量较大,经常与公司打交道,由于语言不通,只好请他们到公司来办理业务。在这过程中,出现过一些笑话。道里区北安街一位住户来公司,他很客气地对我说:“Знаете ли вы что (你知道吗)?你们的调查员去我家收水费,住在我隔壁的是我儿子和儿媳,他俩都上班,不在家,我告诉你们的收费员,Там сын(那是儿子),后来他们来几次都喊,сын 有没有(儿子在吗)?”这岂不成了人家的长辈了吗?当然人家有意见了。我给老人解释通了,老人当时付了款,面带笑容,满意地走了。
道里安道街住户来公司办事,许多男士女士操着俄语但相貌酷似中国人,他们言谈很有礼貌,我好奇地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讲中国话,对方笑着说,我们是татарин(回民)。原来他们是俄罗斯人,我后悔于自己的冒失。
还有一次,我单位某技术员去一俄罗斯人家设计自来水管道时,这位主人一直在说,год 水的没有(一年没有水了),因“ год ”与汉语的“过道”是谐音,该技术员到过道转了两圈,什么也没发现,实在搞不通,只好把该俄罗斯申请人带到公司。经我的询问,原来是一年( год )没水了,经过交谈,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文林街23号的一位俄罗斯人来公司办事,她说她是老哈尔滨人,却一句中国话不会说,我们经常来往,彼此成了朋友。一天,她问我家住哪里,我用中国字给她写了个字条,一周后她找到我家,怀里抱着一大捧白色马蹄莲,说这是周总理最喜欢的花。她用西方礼仪向我表示了感谢,我用大列巴招待了她。
家住铁岭街25号的澳大利亚人久林(她讲俄语),经常去公司办事。如水道维修、安装、缴纳水费等问题都需要找我帮她解决,有时与邻里之间的矛盾也要找我,她说因为语言不通,她不认识其他中国人,只好找我。久而久之,我们也成了朋友。一次为了感谢我,她带着点心来看望我,被我拒绝了。直到退休,我们仍有来往。 后来,我和她们失去了联系,但我依然很想念她们。
动乱的年代
1931年,日寇侵占东北,百姓终日提心吊胆,生灵涂炭。我依稀记得,那时我刚上小学,日军把我们的教室作为他们的马厩,教师被赶走,学校停课,一年后才复课。起初学生学俄语,后来改学日语,接受奴化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把每月的18日定为防空日,这一天市民必须按日本人的要求,如穿防空服、戴手套等,所有市民不分国籍,都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下。我所居住的教堂街(今革新街)派出所所长也换上了一个肥胖的日本人,这一天是18日,一位俄罗斯姑娘(大约十七八岁)走在街上,她只戴着一只手套,而拎着另一只,不幸被日本所长看见,他不由分说,上去就给了姑娘两记耳光,姑娘顿时被打得满脸通红,站在那里莫名其妙。目睹这一场面,我急忙喊道:“Перчатки!(手套)”姑娘赶紧带上另一只手套,日本人方才罢休。姑娘总算免受了更大的伤害。
又逢防空日,那天我家的窗户开了个小缝,不料被这位所长看见,他一脚踹开我家大门,厉声喝道:“なんで?(怎么回事)”我立即回答:“こども。(小孩弄的)”于是他说:“ちゅぅぃしなさぃ!(注意啊)”便扬长而去。我暗自庆幸,自己利用所学的一点日语与日本人周旋,总算化险为夷。
今天,祖国日益强大,屈辱的岁月将永不复返。 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有一天,忽然来了两名士兵,径直闯入我家。四岁的女儿正在撒尿,见到带枪的人,吓得边走边尿,我赶紧上前向他们问好:“Здравстуйте товарищи!(您好)”两个士兵稍做迟疑后回答:“您好!”我指着女儿说:“Она боится.(她害怕了)” 其中一名士兵问道:“ Сколько лет ?(她几岁了)”并问另一名士兵:“У тебя ещё есть печенья и шоколад?(你还有饼干和巧克力吗)”对方耸了耸肩。他们又问:“Сколько часов будет муж?(你先生几点下班)”我回答:“Пять часов.(五点)”他们说: “Мы будем познакомить.(我们想认识一下)” 由于对他们不了解,当时心里很害怕,第二天便带着女儿出去躲了几天。据当时更夫老张讲,第二天来了十二个军人,见家里锁门,没有再来,这件事便不了了之。当时有些军人经常酗酒闹事,百姓对此有看法,对他们只能敬而远之。
1951年参加工作后,由于当时在哈的俄侨仍然很多,于是我被安排在窗口负责接待工作,但由于工作人员语言方面的障碍,经常出现俄罗斯人拖欠我单位水费的现象,如当时的索菲亚教堂拖欠我单位水费已达半年之久,公司领导和收款员都很为难,面对这种情况,我主动代收款员去教堂索要。记得那天,开门的是位长者。我说明了来意:“Я пришла за воду.(我来收水费)”对方忙说:“Пожалуйста.(请吧)”我跟随他进了教堂,他反身锁上大门,带我走过三道门,才将所欠水费如数交给我,又随他从原路返回。因为是只身一人,不免有些紧张。过了几天,单位组织职工看电影,内容是反特片:写一个教堂外国传教士,是个伪装成瘸子的特务。我不由得想起前几天去索菲亚教堂收费的情景,不免有些后怕,自然引发很多臆想和猜测,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年复一年,与俄罗斯人的交往因工作关系一直继续着,在哈的俄侨中很多是用水大户,他们不懂汉语,语言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得天独厚的背景,工作期间为公司创下了无欠费的业绩。想到这些,内心感到一些欣慰。
解放初期,姐姐家的亲戚从天津给我捎来一件泡纱小褂,我穿上这件当时哈市尚未流行的衣服乘电车上班,车上有两个男青年在嘀咕:“Не когда не гладила.(这衣服一辈子也没熨过)”我笑了笑:“Это такая модельял.(就是这样的)”年轻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而我则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往事》花絮
我被安排到公司窗口工作后,开始重新与俄罗斯人打交道。某日,单位王同志楼上楼下找我,因为有一位俄罗斯人来公司办事。有人问他:“你是俄语班的学生,为什么不会说?”他回答:“我是俄语夜校班的,晚上会说,白天不会说。” 工作期间,某天,一位同事说,你教我说俄语呗,我说,你说“Я дурак.(我是混蛋)”他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到处重复这句话。该同事平时很爱开玩笑,于是,我也来了个恶作剧。 ----以上为母亲口述
唤起回忆 传承友谊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国际友人涌入哈市,一次,我同母亲去道外区金城商厦购物,遇到两名俄罗斯妇女正在买衣服,其中一人说: “Мне надо широкая.(我需要宽大的)”售货员不解其意,母亲上前做了解释,俄罗斯妇女听到后高兴地说: “Вы хорошо по—русский говорите.(您俄语说得很好)”母亲说:“Только эти.(只会这些)”“Ну мы поняли.(那我们也懂)” 为了让母亲经常品尝到俄罗斯风味的食品,作为晚辈,我们有时会带母亲光顾华梅餐厅或俄罗斯风味餐厅;而去秋林买大列巴和里道斯香肠,丰富母亲的餐桌已经成为多年来儿孙们孝敬老人的一种自觉的习惯。
2003年,为了愉悦母亲,满足母亲那份俄罗斯情结,弟弟通过朋友宴请当时在黑大任教的俄罗斯籍教授Илина和她的朋友西安大学俄语教授来家中作客,并共进午餐。大家聊得很开心,俄籍教授称赞母亲的俄语讲得很地道,席间,老伴还与西安大学俄语教授分别用中文和俄文共同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她唱得很投入很动情,博得大家一阵阵掌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再次唤起回忆,传承友谊。
从母亲的真实故事(或经历)中,我也感受到,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的重要,它是了解世界的窗口,是连接友谊的纽带。希望有条件的朋友,学好几门外语。
Mother has told some true stories about her past, from it I think, it's necessary to master one or several foreign languages. Because it's the window to know the world, and ties of friendship. Friends, try your best to learn several foreign languages.
俄讯
热点
旅游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最美龙江微信号
最美龙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