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军工传人心中,有一段不能忘却的世纪问答。
这段世纪之问,尤其对于“哈军工之子”哈工程与南理工,具有特别的刻骨铭心的涵义。
油画《经典问答》
1955年11月25日夜,哈军工首位院长陈赓在哈尔滨宴请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席上,陈赓对钱学森说:
“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制出火箭来?”
钱学森说:“为什么不能?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就不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陈赓豪迈应道:“钱先生,我要的就是您这句话!”
这一段着名的问答,足以彪炳新中国航天史,激发出无数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和爱国豪情。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钱老对于中国火箭事业的信念,不惟来源于身为华夏子孙的赤子之心,还因为1955年11月25日这天下午,他在一栋神秘建筑中的参观经历。
这栋神秘建筑,就是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大楼,如今哈工程校园内的21号楼,南京理工大学的发源之地。
同为哈军工后裔的哈工程与南理工的学子们,备受“世纪问答”的激励,世纪守望着这栋具有丰碑意义的建筑。
2:01好男儿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
气势磅礴,身姿伟岸
大楼风雨六十载
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大楼又称21号楼,建成于1954年,面积33000平方米。如今,它位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内,北临奥列霍夫广场,南与11号楼隔路相望;东临哈军工纪念馆,西与黑龙江省军区仅一墙之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以说是校园的中枢建筑。
炮兵工程系大楼(21号楼)
哈军工建委会的同志们在建成不久的21号楼侧门合影
歇山飞檐,红柱门廊。和其他四座大楼一样,21号楼的屋脊上设的不是鸱吻龙头,而是一只回头望月的上山虎。猛虎昂首翘尾,仰天长啸,十分威武别致。挑檐上也不摆神兽,装饰着由一个骑兵为前导的一溜儿四门大炮,表明这栋大楼属于炮兵工程系。
从1954年21号楼建成到1960年炮兵工程系分建,炮兵工程系在21号楼中度过了六年的黄金岁月。这里云集了来自全国名校和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招收了全国最为优秀的学生。他们在这里刻苦钻研、教学相长,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
教员指导学员进行毕业设计
教员和学员在试制火箭发射药
炮兵工程系学员进行高射炮实习
这六年培养的学生中,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就有三人。考虑到当时较小的招生规模和艰苦的教学条件,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1959年11月,时任哈军工院长的陈赓大将向中央军委递交报告,建议将哈军工的主要院系分建出来,单独成立工程学院。哈军工各系中最早分建出来是二系炮兵工程系,也就是后来的南京理工大学。
2008年9月24日,在哈军工建校55周年之际,南京理工大学的溯源石在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21号楼前落成。这块溯源石留存至今,成为两校同宗同源的友谊象征。
21号楼溯源石
群英荟萃,赤血长殷
大师云集哈军工
作为新中国军事科技的最高学府,哈军工可谓群英荟萃。任新民、沈正功、祝榆生、许哨子、浦发、鲍廷钰、赵子立等一批功勋卓着的专家学者,都曾在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工作任教过。
建校初期,哈军工的条件十分困难。鲍廷钰教授为了攻克某加农炮内外弹道的膛内PT曲线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使用多孔梅花形火药。在这种火药当时国内并没有生产的情况下,他们大胆尝试,动手将普通七孔火药拼成了多孔火药块,取得了可靠的实验数据。
哈军工的专家们就这样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克服种种困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研究出令人惊叹的成果。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外国人能造出来的,中国人一定也能造出来!
炮兵工程系教员在设计火箭增程弹
在21号楼里,钱学森见到了从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调到哈军工的火箭专家,后来的“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的任新民。
1955年11月25日下午,在炮兵工程系208实验室,任新民陪同钱学森看了固体火箭试验车。钱老称赞说:“不容易!你们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深度,尽管条件有限,毕竟已经干起来了。能迈出这一步,实在出乎我的意料!”钱学森对陪同参观的徐力行说:“任教授是你们的火箭专家,今天我有幸认识了他。”
正是这段参观经历,让钱老了解了中国火箭事业的发展现状,让他在陈赓大将面前,充满底气地说出了那段荡气回肠的宣言。
作为中央一手创办的军中最高学府,哈军工也历来受到领导人的重视。
1959年12月23日,周恩来总理(右二)视察炮兵工程系
1959年12月23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军事工程学院。在炮兵工程系,他参观了近些年取得的火炮验证成果,说道:“我们自己也能搞出比‘喀秋莎’还好的火炮,了不起!”
1958年9月,彭德怀元帅(左一)视察炮兵工程系时,与教员讨论问题
往事辉煌,未来可期
如今的哈军工21号楼
尽管21号楼从外观上看是一座整体雄伟的独立大楼,然而哈工程学子都知道,它是由21A与21B拼接而成的,这两座“山”字型的楼共同构成了21号楼的“日”字型结构。
21号楼对半儿分成了21A与21B,自然,这两栋楼的作用也有所不同。21A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学术科研的场所,包含两个学院;21B提供学习场地和一些生活服务。
21A教学楼
21B教学楼
21B教学楼一楼大厅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
一夫振臂万夫雄!”
——《中国男儿》
如今的21号楼,厚重、庄严而静谧。六十年过去,曾经的大师学者大多已不在人世,而他们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忠诚、对于国防和和平的奋斗,早已铭刻在21号楼的屋檐瓦缝、雕栏画栋之中。
外国人能造的东西,中国人造不出来的时代终将过去,中国人造的东西,外国人造不出来的时代终将来临。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身为哈军工的后裔,更是不可淡忘。
南理工校园内的陈赓大将塑像
黑土地上,有工程学子的深情坚守,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紫金山旁,是南理工骄子的真切渴望,进德修业,志道鼎新。哈军工辉煌的过去让血脉相连的两校对未来充满信心,如今两校虽相隔千里,但军工传人的情怀将我们紧密相连。面向未来,南理工与哈工程携手共赴“双一流”建设,共同传承和弘扬哈军工精神,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实现“中国梦”谱写更加华美的篇章。
俄讯
热点
旅游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最美龙江微信号
最美龙江微信号